懸鈴木白粉病
【分布為害】:白粉病是懸鈴木病害中極易擴散蔓延且很難根除的真菌性病害,已在國內南北各地多種植物上有發生。在中原豫、魯、蘇、皖、晉等省均有發生。
【癥 狀】:懸鈴木白粉病主要為害葉片、新梢,也可為害芽。受害新梢部位表層覆蓋一層白粉,染病新梢節間短,后期病梢上的葉片大多干枯脫落;葉片受害,背面產生白粉狀斑塊,正面葉色發黃、深淺不均,發病嚴重的葉片正反兩面均布滿白色粉層皺縮卷曲,以致葉片枯黃,提前脫落;白粉病菌為害懸鈴木芽,使芽的外形瘦長,頂端尖細,芽鱗松散,嚴重時導致芽當年枯死,染病輕的芽在第二年萌發后形成白粉病梢。
【病原】:致病菌為懸鈴木白粉菌(Erysiphe platani)引|起的懸鈴木葉部病害,屬外寄生性,其菌絲體全部或大部暴露在寄主植物的葉、莖、嫩梢、芽、花和果實的表面并產生大量由菌絲體、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構成的肉眼可見的白色粉狀物,故名白粉病。
【發病規律】:懸鈴木白粉菌為外寄生性真菌,病菌侵入懸鈴木樹體后以菌絲的形式潛伏在芽鱗片中越冬,翌年懸鈴木萌芽時休眠菌絲侵入新梢。閉殼放射出子囊孢子進行初侵染,在樹體的表面以吸器伸人寄主組織內吸取養分和水分,并不斷在寄主表面擴展。白粉病依靠風力傳播,傳染性比較強,病程短,再侵染發生頻繁且難以控制。白粉病的發病程度與環境溫濕度密切相關,春秋季發病較為嚴重,氣溫2℃左右就可發病,15~20℃是白粉病發病最適溫度,但是,當溫度超過25℃時病害發展趨于緩慢;等到氣溫回升到21~25℃濕度展趨于緩慢;等到氣溫回升到21~25℃濕度達到 70%以上時孢子開始大量繁殖傳播,因此,懸鈴木白粉病每年在4~5月和8~9月出現兩次發病盛期。春季溫暖干旱、夏季涼爽、秋季晴朗均是促進病害流行擴展的主要原因。另外,連續陰雨對病害亦有抑制作用。分生孢子隨氣流傳播,雨水過多反而影響白粉病菌的傳播:植株營養充分,能夠提高樹體的抗病性,因此,樹體營養也是影響懸鈴木白粉病發生的條件;氣候條件與發病有密切關系,高溫高濕是白粉病發生的促進因素;栽植密度大、樹冠郁蔽易造成樹體生長環境郁閉,通風透光很差,樹體周圍溫度濕度不利于樹體生長,導致白粉病的發生;土壤黏重、施肥不足、偏施氮肥和管理粗放等都容易引起懸鈴木樹體正常生長受阻,樹體營養供應不足、氮肥過多導致樹體旺長,從而樹勢削弱抗病性下降,利于白粉病菌的侵染潛伏、發病以致大暴發。
【防治】
1. 加強管理。懸鈴木在城市綠化上用量多、面廣,購苗時要選無病植株,苗木出時,要進行施藥防治,嚴防帶病苗木將病菌傳入新區。選擇發病輕或抗病性強的品種裁植是防治白粉病最經濟有效的方法。加強管理,合理密植,清除病原,剪除病枝和病芽疏剪過密枝條,使樹冠通風透光,減少白粉病菌的傳染。增強樹勢,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,避免偏施氮肥,氮肥過多容易引起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失衡,導致懸鈴木樹體旺長營養補給不及時造成樹勢削弱,抗病性下降。
2.搞好預防。白粉病防治的重點應放在春季,在發病初期控制住病情。開春新葉萌發后,在完成冬季休眠期修剪后普遍噴一次5波美度的石硫合劑,展葉初期普遍噴施一次等量式波爾多液1500倍液或用代森錳鋅進行預防。
3.藥劑防治。發病后可用 25%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~1 500倍液,或 70%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 800~1 200倍液噴霧,或50%多菌靈、50%福美甲胂可濕性粉劑 800倍液,或 70%百菌清600~800 倍液。每隔10~15 天一次,連續噴2~3 次。對重點發病區域要注意觀察,應進行統一防治,結合適當修剪病害嚴重枝干,加大防治力度,降雨多的年份噴藥次數應適當增加,藥劑的合理使用能有效地控制該病的發生與蔓延,幾種藥劑應交替使用,避免產生抗性。